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09-15 來源:互聯網
10月底,北京連日出現大霧灰霾,引起了公眾對質量的憂慮,紛紛將目光投到了美國駐華大使館公布的PM2.5數據上,因為這一數據已經表明,北京空氣質量超過危險的程度,甚至達到有毒害的水平。但北京市環保局同期的數據顯示,當日北京的空氣污染水平為“三級輕微污染”。 “為什么我們的數據與美國大使館公布的相差幾倍?公眾到底該相信誰?”、“為什么我們不監測的顆粒物?”這些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第二次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新的修訂稿中是否回應了民眾的關切?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有三方面突破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首次制定PM2.5的標準。與現行標準相比,主要有3個方面突破:調整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分類方案,將現行標準中的三類區并入二類區;完善污染物項目和監測規范,包括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收緊PM10和NO2濃度限值等,提高數據統計有效性要求。 在項目限值的設置方面,修訂稿將污染物項目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綜合考慮了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大氣污染物環境風險防控的研究成果和我國當前實際環境形勢,與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符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環境管理的需求。 另外,在征求意見稿中,對于臭氧的監測除沿用之前的1小時濃度值外,還增加8小時濃度值,這主要是因為,有關研究表明較低臭氧濃度情況下8小時暴露與健康效應更直接相關,目前主要發達對臭氧的評價也是采用8小時平均濃度值。此次修訂可在環境空氣質量實時報過程中,更有效提示公眾和環境管理部門防護臭氧的健康影響。 縮小感官感受與指數的背離感 公眾對于優良天氣的感官感受與空氣污染指數(API)常有背離之感,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納入空氣污染指數的評價因子偏少,已經不適應我國當前空氣污染評價要求;二是API發布的周期與傳統意義上的自然日有區別;三是24小時的周期評價結果與某一時刻的感官存在一定差異。對于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PM2.5是造成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配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而制定的《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頒布實施后,預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 AQI比API主要有四個方面改進:將環境空氣污染指數(API)改為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與通行的名稱一致。評價因子增加了臭氧、CO和PM2.5,以更好地表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反映我國當前復合型大氣污染形勢;調整了指數分級分類表述方式,與對應級別空氣狀況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描述更匹配;完善空氣質量指數發布方式,將日報周期從原來的前一日12時到當日12時修改為0點到24點,并規定實時發布SO2、NO2、PM10、CO、PM2.5、臭氧小時濃度和臭氧的8小時濃度。 新指標的設定對于監控和減少我國部分城市霧霾天氣也有一定意義。霧霾包含了兩個不同的概念:霧是相對濕度較高時發生的自然現象,而霾是一定天氣條件下大量*細微的干塵粒子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與人為排放的不斷增加,尤其是細顆粒物增加有關。修訂稿增加PM2.5項目為基本監控項目,同時收緊PM10和NO2濃度限值,出發點就是針對當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突出環境問題,引導有關區域的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積*開展相應的大氣環境保護工作,防控灰霾等重點大氣污染問題。 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是節能減排 雖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監測技術,并且我國已經在部分城市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城市空氣質量試點監測工作,但由于在全國統一開展PM2.5監測涉及儀器設備購置安裝、數據質量控制、正規人員的培訓、財政資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統的準備工作和能力建設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立即開展PM2.5監測工作還有一定難度,需要逐步推開。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增加了PM2.5和臭氧8小時指標、收緊了PM10和NO2限值,這對于加強大氣環境保護、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將產生積*促進作用。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不管是控制PM10還是PM2.5,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是節能減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濃度降低了,加上我們周圍的生態環境好轉了,我們的空氣質量狀況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