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從5月23日開始,
為讓江城百姓盡可能多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記者日前采訪了吉林化工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的有關專家。
塑化劑是什么?
據專家介紹,塑化劑又稱增塑劑,是一種毒性大于三聚氰胺的工業用塑料制品軟化劑,屬無色、無味液體,添加后可讓塑料的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因此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彈性、透明度及柔軟度,屬于工業添加劑。
塑化劑日常多用在食品包裝或塑料日用品中,比如食品包裝制品含塑化劑的比重是25%左右,人造革制品為35%左右,玩具在35%至70%之間。
我國衛生部已經把塑化劑列為非法食品添加物,凡是在食品中添加含有塑化劑物質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不必對含塑食物過分恐慌
據媒體介紹,席卷臺灣的“塑化劑風暴”涉及食品種類近千款,包括果汁、果漿、奶茶、果凍、蘋果派等。市民為此對身邊的各種飲料、方便面等心有余悸。
專家表示,目前發現塑化劑進入食品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非法添加,二是塑料容器中塑化劑遷移。由于使用增塑劑的塑料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很普遍,因此食品在儲存過程中會有微量增塑劑從包裝材料中遷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裝材料遷移量不應超出有關標準。
專家介紹,增塑劑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攝入量。以60kg體重的成人來講,世界衛生組織、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管局和歐盟分別認為,每人每天攝入1.5mg、2.4mg和3.0mg及以下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是安全的,一般可以通過人體的正常代謝過程排出體外,也可以通過多飲水、多食用水果、蔬菜來加速這個代謝過程。因此,大家沒有必要過分恐慌。
專家教你三招防“塑”
由于普通市民根本不可能具備一些專業知識來鑒別食品里是否含有塑化劑,因此只有在選擇食品和吃東西時更加小心,防患于未然。專家介紹,普通消費者要“防塑”,需注意以下幾點。
1.塑料與油“不兼容”。“用了增塑劑的包裝材料或容器不能用于包裝脂肪性食品,不能用于嬰幼兒食品包裝。”專家稱,在塑料容器中的塑化劑符合國家規定的前提下,消費者一般無需擔心塑化劑會析出。
不過,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盡量不要讓油脂類食物與食品包裝接觸,因為油性食物會讓塑料中的塑化劑析出得更多。專家舉例說,比如油條、熟食都*有可能令塑化劑較多地析出。
2.新鮮食物更安心。“現在被發現含有塑化劑的食品,基本上都是包裝食品,所以遠離塑化劑有一‘絕招’,那就是盡量不吃包裝食品,盡量不要用塑料容器,只用陶瓷、玻璃甚至木桶來盛。”專家表示,想要吃得安全放心,*好多吃些自己動手做的食物,比如喝飲料只喝白開水,或喝自己榨的果汁,裝水的杯子*好用玻璃和陶瓷的;用調味品少些花樣,一般用鹽和醬油就可以了;要吃辣味的食物,就用新鮮辣椒來烹飪,不要用辣椒醬;吃粉吃面,盡量自己煮,少吃方便食品;多吃粗加工的食物,少吃精加工的,比如盡量吃新鮮的豬肉、牛肉,少吃豬肉干和牛肉干類的零食……在這些生活細節上注意了,不但能保證食品安全,而且又省錢、環保。
3.溫度越高越危險。專家說,所有化學物質的溶出量和速度都與溫度有關。一般來說,溫度越高,化學物溶出量就越多。所以,盡量不要用塑料袋、塑料瓶裝溫度高的食品,不要把塑料袋或塑料盒裝了食品放到微波爐加熱。
另外,專家還提示廣大市民,要主動學習食品安全知識,提高防范意識,選購食品時不要貪圖便宜,過分強調色澤好看、味道好吃、口感舒服而忘記了吃飯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記者 劉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