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 ? ? 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所在的蘇南歷來經濟社會發達,工業基礎雄厚。近年來,三市在推進產業鏈現代化上爬坡過坎、攜手并進,奮力走在全國的前列。
一、蘇錫常地區推進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基礎
(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是蘇錫常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天然基因。
三市在地緣相近的空間格局下呈現相同的城市特質,在自然地理條件、文化傳承方面具有*高的相似性。蘇錫常襟江帶湖,均位于揚子江南岸、太湖之濱,江南運河貫穿三市,溝通長江與太湖水系;蘇錫之間望虞河是溝通太湖和長江的流域性骨干河道。從文化傳承而言,三市都是吳文化發源地,均屬吳語方言區,至今區域內仍保留著泰伯廟、闔閭城遺址等吳文化景點,反映出三地擁有相同的文化根源。
(二)產業相融,發展同頻是蘇錫常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現實基礎。
三市歷來交通暢達,經濟社會交流頻仍。近代以來,蘇南是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尤其是無錫榮氏家族為代表的工商業、紡織業的發展,使得三地有了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改革開放后,歷史上的積累以及上海的輻射效應為三市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條件,“蘇南模式”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之一。2020年,三市經濟總量超4萬億人民幣,是全國經濟*為發達、創新*有活力、百姓*為富裕的地區之一。“十四五”期間,三市將加快區域內產業協同創新,共同打造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美窗口群。
二、蘇錫常產業鏈協同創新存在的問題
蘇錫常同為“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三市之間龍騰虎躍的良性競賽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有效路徑,但是由于區域競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三市逐漸出現了產業趨同、競爭激烈、各自為戰的“散裝”傾向。
(一)在優勢產業鏈上重合較為突出。
“十四五”期間,蘇州提出將重點培育生物藥、醫療器械、光通信、軟件、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高端紡織、鋼鐵新材料、智能設備制造等十大重點產業鏈。無錫市也根據自身產業特點,提出發展新一代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能源和新能源機車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紡織及服裝產業等7個方向。常州提出圍繞新醫藥、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等十大重點產業鏈。
從三市重點打造的產業鏈來看,一方面受到原產業基礎相似的影響,三市產業發展方向有集聚效應。天眼查數據顯示,從2011年至2020年,長三角對所在城市群內企業投資次數占比達到82.03%,這為產業的影響力、產業橫向聯合、縱向協作都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受到產業發展方向判斷,招商引資政策等影響,在很多重點產業鏈的培育上趨同重合,競爭大于合作。在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紡織等產業領域普遍都有2至3個城市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實際上加大了該區域產業發展的風險,也不利于韌性城市的建設。
(二)在產業空間布局上有離散傾向。
**從城市核心區發展方向上看都有本位主義傾向,獨自謀劃多而鮮有從城市群的視角統籌協同。蘇州以蘇滬、通蘇嘉發展軸為主方向,強調向東與上海的聯系。無錫以太湖長江發展軸為主要發展方向,強調南北向的聯系,更加注重和常州的聯系,乃至和泰州靖江跨江融合。其次,從產業園空間布局上看。三市產業園區密集,發展主體繁雜,互相之間協同難度大。產業發展門類相似,有內卷之嫌,亟需在新形勢下加強統籌產業分工協作。第三,基于自身行政邊界管轄權,三市往往將化工園區、城市鄰避設施等布局在市域邊緣地帶,制約了城市交界地區的發展。
(三)在產業政策協同上仍然不足。
一是在招商引資的政策上,由于在產業門類的選擇上有趨同性,往往形成投資者和中介機構待價而沽、坐地起價的不良現象,區域內各市、各級開發區在談判爭取項目落戶的時候成本高企,陷于被動。二是產業鏈政策缺乏整體規劃而協同不足,容易導致一哄而上、重復建設。三是過于強調本地產業鏈完整性,忽視區域間合理分工與布局。
三、蘇錫常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對策思考
(一)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的落地機制。
一是三市協同制定產業鏈地圖。要全面梳理區域內企業項目信息,為企業創新的對接、供需的匹配提供精準、動態的幫助。鼓勵區域內諸如藥明康德、波司登等龍頭企業擔任“鏈長”,骨干企業牽頭成立產業聯盟,分享企業成長經驗與行業前沿信息,細化市場分工與合作。二是鼓勵成立科技創新應用型智庫機構。充分發揮區域院士資源豐富,創新人才、企業集聚的優勢,共同推動區域發展智庫研究機構,共建創新服務研究院、共辦國際產業論壇;共用培育、共同分享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實驗平臺等。
(二)優化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空間布局。
**,三市緊扣滬寧線主軸,進一步聯動共同打造滬寧創新產業走廊,共同擘畫好產業鏈協同創新總藍圖。利用位于中國經濟增長活躍*的長三角核心區的優勢,同時牽連起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及杭州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第二,緊扣濱湖發展為新戰略方向,串聯北起常州西太湖片區、無錫太湖新城、蘇州高新區、吳江太湖片區的環太湖協同創新集聚區,通過聯動環太湖區域合作,進而聯動滬寧產業走廊、G60科創走廊兩大區域性的產業創新帶。
(三)打造產業鏈協同創新的生態體系。
一是持續打造營商環境比較優勢,在三市政府間通過聯席會議等形式,定期解決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產業鏈協作聯盟,推動產業規劃共編共審、產業政策協調統一。二是要及時抓住國家布局新基建的重大戰略機遇,著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三是推進公共服務系統共享。推進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聯動發展,共同構建高品質、國際化的創新生態服務體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