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早在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就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 “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35年將“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大部署,對未來中長期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未來美麗中國建設工作的關鍵舉措,明確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需要我們在“全面轉型”的內涵和思路上做足文章。
之所以能夠提出更高階段的要求,與國內經濟發展階段有關。我國人均GDP已達1萬美元,城鎮化率也突破60%,部分城市已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深入治理污染。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制度體系方面,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頂層設計,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河湖長制、排污許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則有力保障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穩步推進。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兩山”理論深入人心,維護美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共識。
但與此同時,中央文件多次提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通過一系列曝光的環境污染事件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中發展速度較慢的一些地區,存在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沖動。在經濟產業轉型調整、城市治理尚未實現精細化的情況下,甚至簡單認為生態環保就是“形象工程”,違背生態規律進行“偽生態”建設。
《建議》立足當前發展階段,充分分析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分別從空間優化、系統治理、能效提高、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思路設計。
抓住空間要素優化這個“牛鼻子”。隨著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和各種生產要素越來越向城市集中,城市擴張工業建設空間,硬化過多、綠化空間割裂等,導致擠占生態廊道、森林綠地等生態空間,老百姓無法充分享受自然資源。推動發展城市群經濟,作為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將會使有限的空間承載更集聚的要素。通過“三線一單”規范城市的開發行為,約束活動的性質和規模,將城市空間進行差異化的分類。建議抓住“國土空間”要素,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各地城市發展、主導產業定位等須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比較優勢,契合國家所規定的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支持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突出生態治理的系統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個系統對待,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分割治理思路。通過河湖長制、十年禁漁、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的休養生息、耕地休耕輪作等,將生態要素作為“生命體”對待,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加強黑土地保護,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對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的影響加強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提升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資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是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面臨的挑戰。而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直接導致原料浪費或利用不當,輸入環境造成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則對行業的生產工藝、末端處置等工序的設備精度、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間接促進產業技術的提升。同時,完善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將資源的開發、使用、流轉、循環等環節的效率賦予“價格”信號,使得資源的使用效率內部化,約束浪費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
全面統籌綠色發展。《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在“十四五”時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這意味著,從產業發展、生活方式、技術創新、民生普惠等諸多方面都要實現“綠色化”。可以說,近遠期目標都突出了綠色發展的全面性。許多研究都表明,環境污染是人類過分透支環境要素的結果,在生產、生活等不同場景中,忽略了環境要素的稀缺性。實現全面的綠色發展轉型,就要糾正不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生產和流通等各環節自覺地進行“綠色化改造”,實現在生態環保上的“覺醒”。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通過整體力量推進,通過在空間、生態、資源、生活等各類場景融入“綠色優先”的理念,優化現有的經濟體系,真正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