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轉基因”技術一直都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由此引發的討論,此起彼伏。*近,轉基因抗蟲棉又站到了風口浪尖上。一些關于轉基因抗蟲棉引發次生蟲災,棉田盲蝽蟓“大暴發”的文章又在網絡上引發了新的爭論。有人因此得出結論,在自然規律面前,轉基因棉的抗蟲能力已經失效。事實是如此嗎?我們深入河南、安徽的棉田,采訪了當地的專家、農技人員和棉農后了解到,“轉基因”依然不辱使命。
?
1 原理
?
植物自己生產農藥
?
我國現在種植的轉基因
?
此前,利用蘇云金桿菌提取的Bt農藥已經用了50多年,被證明低毒高效,也沒有讓昆蟲大規模地產生抗藥性。不過這種農藥價格較貴,而且容易降解的優點同時也讓它很難保存,需要施用很大的量才能保證它在被降解之前被昆蟲吃入。
?
既然這種農藥是生物產生的,而所有生物DNA的基本結構都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利用基因技術讓植物自己產生這種農藥呢?Bt轉基因抗蟲棉正是基于這個原理。科學家把蘇云金桿菌產生毒蟲蛋白的基因轉移到棉花體內,讓棉花一邊生長,一邊就順便在自己體內制造農藥。這種轉基因抗蟲棉天然具有抗御棉鈴蟲的能力。
?
152 0173 3840年,我國開始大規模引種美國孟山都公司研制的轉基因抗蟲棉。而我國自主的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在“七五”期間開始進行。“八五”期間,在 “863”計劃的資助下,人工合成的殺蟲基因導入我國棉花主栽品種獲得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擁有自主研制的抗蟲棉的國家。隨后,國產抗蟲棉也開始大規模種植。
?
2 災害
?
棉鈴蟲暴發,棉花絕收
?
據新華社報道,2008年9月30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布魯斯·艾伯茨專訪時曾經提及:“在10年前沒有用轉基因抗蟲棉的時候,棉鈴蟲泡在農藥里都死不掉。自從我們實施了棉花轉基因工程后,棉花不僅抗蟲害能力增強,而且產量也提高了。”
?
棉鈴蟲其實是一種蛾子的幼蟲。它是一種雜食性昆蟲,但*喜歡吃的就是“棉鈴”。所謂“棉鈴”,就是棉花的花朵經授粉受精后膨大的子房,棉纖維就在其中產生。在育種專家李修立的實驗田里,我們在一株棉花的花蕾里看到了這種惡名昭著的蠕蟲。它外表呈淺綠色,很像常在卷心菜里出現的菜青蟲。在大如足球場的試驗田中,找到這種小蟲子還真是不容易,很難想象當年它暴發的景象。
?
對于棉鈴蟲造成的災害,棉農記憶猶新。李修立原先是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鎮的農民。他曾經在30年的時間里,培育了8個棉花新品種,其中有4個通過國家審定。李修立說,在1992年,自己所在的地區曾暴發過棉鈴蟲災害。蟲子吃完棉鈴之后,就吃棉葉,把棉花吃光之后,就開始吃其他的作物,連路邊的楊樹葉子都吃光了。那時大家說,棉鈴蟲“除了電線桿子,什么都吃”。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產焰坤回憶說,在1998年,當時未種植轉基因抗蟲棉的安微省廬江縣暴發棉鈴蟲災,農藥殺不死它們,打藥的農民倒有中毒的。情急之下,只好用人力抓蟲,黨員干部帶頭下田抓蟲。
?
3 成效
?
棉鈴蟲再未成災
?
中國農科院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學博士封洪強表示,之所以當初棉鈴蟲會成災,是因為它們對農藥產生了抗藥性,再也不怕農藥了。152 0173 3840年引入轉基因抗蟲棉之后,在這些棉花中就再也沒有暴發棉鈴蟲災。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2009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提供的數據,如今中國所有種植的棉花中有68%是轉基因抗蟲棉。李修立說,新鄉縣里的棉花除了實驗田里的,基本上全部是轉基因抗蟲棉。封洪強說,中國新疆有大片的棉田,出于保護品種等需要,全部種植非轉基因棉,主要原因在于當地的氣候不適合棉鈴蟲生長。
?
既然轉基因抗蟲棉抗蟲的原理從本質上來說是用植物自身產生農藥,那么為什么在我國用了超過10年,還沒有讓棉鈴蟲大規模產生抗藥性?封洪強說,這是因為棉鈴蟲是雜食性的,它除了棉花以外,還吃很多種農作物。所以一群棉鈴蟲既吃轉基因抗蟲棉,也吃周圍的非轉基因作物。如果吃棉花的蟲子產生了抗Bt 的基因,它有很大可能和周圍吃非轉基因作物的蟲子交配,這樣它自身抗Bt的基因就會被稀釋,不容易產生一大批全都具有抗Bt基因的蟲子,所以棉鈴蟲還未對 Bt物質大規模產生抗藥性。
?
4 問題
?
新害蟲,又登場
?
棉鈴蟲被鎮壓了下去,但另一種害蟲又冒出頭來。近日,關于“盲蝽蟓蟲害暴發”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些文章引用今年《科學》雜志網絡版發表的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孔明等人的論文,強調Bt轉基因棉花的大量種植可能讓盲蝽蟓“成災”。
?
在李修立的實驗田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害蟲中的新“明星”。在棉田中可以看到一些長滿破洞的葉子,李修立說,這正是盲蝽蟓的“杰作”。它在葉子剛長出時,就上去叮一下,被叮的部分就不再生長了。葉子長大后,這里就會出現一個洞。如果它在棉花的子葉期叮了頂芽,這株棉花就僅剩兩片肥厚的子葉,不再生長,俗稱“公棉花”或“無頭棉”。不過,無論是在新鄉縣的實驗田,還是安徽省廬江縣的棉田里,我們都沒有發現盲蝽蟓成災的現象。
?
封洪強說,Bt基因只對棉鈴蟲等幾種鱗翅目昆蟲有效,對盲蝽蟓這樣的半翅目昆蟲就無能為力了。在前幾年,確實出現過盲蝽蟓抬頭的現象,他們曾用全部種植轉基因抗蟲棉的田地和全部種植非轉基因棉花的田地進行對比,每種棉花都有一半打農藥,另一半不打農藥,結果發現不管是否轉基因,打過農藥的棉花都沒有受到盲蝽蟓的嚴重危害,而沒打過農藥的棉花則受害嚴重。他們得出結論,轉基因抗蟲棉并不特別吸引盲蝽蟓,它們的增多是農藥施用量減少帶來的附帶效果。
?
5總體
?
轉基因棉利大于弊
?
一些批評文章認為,盲蝽蟓的抬頭意味著它們取代了棉鈴蟲的生態位置。不過,這種變化可能是因為種植抗蟲棉之后,農民減少使用農藥導致的。產焰坤說,廬江的農民剛種轉基因抗蟲棉的時候,以為這個“抗蟲棉”就是“懶人棉”,根本不用打藥治蟲,結果讓盲蝽蟓“休養生息”,數量猛增。其實比起棉鈴蟲,盲蝽蟓并不難治。
?
為了防治盲蝽蟓,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河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以新鄉為示范區,制定了防治規范:5月下旬在棉田周圍種植綠豆,7至8月打花除蟲。在李修立工作的實驗田邊,我們看到了一叢叢看起來蔫蔫的綠豆。李修立說:“盲蝽蟓可愛吃這東西了,一看見它就像小孩子進了電子游戲廳,拉都拉不走。”
?
從總體上來說,轉基因抗蟲棉還是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李修立說,以前,一畝地需要100元至200元的農藥錢,而現在則只需幾塊、十幾塊。而安徽省廬江縣農技人員孔德權說,該縣所屬的巢湖地區在1998年棉鈴蟲大暴發的時候,每畝需要噴200元至300元的農藥,現在防治盲蝽蟓、棉紅蜘蛛每畝只要80元。至于噴藥需要的人工,也比非抗蟲棉省了很多。產焰坤說,現在用的農藥的毒性也比種植轉基因抗蟲棉之前小得多,以前用了很多含磷農藥,對人體的危害很大;現在使用的農藥毒性相對較低。在《科學》雜志上報道盲蝽蟓災害的吳孔明此前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我們采訪時也強調:“如果權衡利弊,我認為轉基因棉花利大于弊”。
?
那么,能不能用轉基因的方法防治盲蝽蟓呢?封洪強說,現在孟山都公司已經培育出可以抗盲蝽蟓的轉基因棉花,但是還沒有在中國實驗。“對轉基因這件事還要非常慎重,不能隨便就轉一個基因進去,不然一株作物里轉的基因太多,很容易造成混亂。”封洪強說。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