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全球*炫酷的機器人產品、*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閃亮登場。人工智能已成為當代全球*火爆的高科技領域。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遠遠超越了人類自身的進化速度,這也引起了諸多學者的警惕。人類的職業是否會被機器代替?機器會不會反過來操控人類?控制人類居住的星球,并*終將人類淘汰出局?
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網科技頻道記者**專訪了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天津神經工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明東。
不斷學習、創新才能不被機器人取代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之間不存在簡單的替代關系,應該說人工智能是人腦智能的擴展、延伸和補充,人工智能應該與人類智能協同配合,通過人機智能融合來共同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薄鳀|
近年來,無人駕駛、智能醫療、聊天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阿爾法狗等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代表了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長足的進步。但這是否也意味著,越來越多原本需要人類完成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對此明東介紹,目前,在工業生產或生活領域逐漸替代人工的主要是機器人技術。其中,智能機器人是一種具有高層次人工智能的自動化機器。事實上,智能機器人是集人工智能技術于一身的機器,具備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功能的各種內外信息傳感器,以及如同人體筋骨肉的各種能作用于周圍環境的效應器,使它們的手、腳、眼鼻口、觸角等能夠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智能機器人有很發達的“大腦”。在智能機器人腦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計算機,能夠理解人類語言、分析出現情況、安排行為且具有自適應能力。
“智能機器人是集人工智能技術于一身的機器,是能進行自我控制的獨特的‘活物’?!泵鳀|稱。
他介紹,目前人工智能可從事的工作大致有兩類:一是簡單重復性低智能工作,如自動裝備生產線上的工作。
另一類是需處理大量信息、不容有過失的高智商工作,如醫院影像科的看片醫生、公交或高鐵司機乃至飛行員等崗位,一旦出錯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或重大災害。
“但這兩類職業都不可完全脫離人的智能管理作用,尤其在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勝任的關鍵工作環節,仍需人為高智商干預?!泵鳀|強調。
而對于需要創造性智慧的職業,如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科研,目前尚無跡象顯示有人工智能機器人欲取代人類。
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發展,那些無需很高教育背景、專業知識、崗位職責界限清晰的職業被智能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較大;而只有在高學歷教育背景培育下不斷努力學習、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創新的職業才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因為正是他們在不斷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正因如此,人類才能進入更高文明的智能社會。
任何新興技術都有可能是雙刃劍
“一旦毫無情感的智能機器被用于戰場、或被不法分子掌握,將給人類帶來災難。這是人類當前應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須及早達成全球共識、提前防范。應通過因勢利導、合理利用,讓人工智能更多地為人類社會發展謀福利,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并共同遵守,防止技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之造福人類而無禍害?!薄鳀|
今年4月,**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北京舉辦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做視頻演講時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者?!叭斯ぶ悄茚绕鹨词侨祟?好的事,要么就是*糟糕的事。人類需警惕人工智能發展的威脅。因為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于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限制,將無法與之競爭。”霍金警告。
曾經的科幻已成為了現實,然而人工智能是否會像霍金警告的那樣,擺脫人類的控制,并給人類造成災難呢?明東對此進行了層層剖析。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對人類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F代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發展便是對人腦思維信息過程與功能的模擬及創新,“師從人類而某些功能又高于人類。前不久,機器人阿爾法狗大勝全球圍棋名段高手即為一例。”他稱。
人工智能已在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令人類望塵莫及,這有助于人類自身智能發展的突破。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對人類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帶來巨大且深刻的影響,甚至能引發安全問題。有學者認為,讓計算機擁有智商很危險,它可能會反抗人類。另一方面,伴隨著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的發展,人類遲早不得不面對人工智能可能觸及社會倫理底線的敏感難題?!叭斯ぶ悄馨l展前景廣闊,同時,它又模糊了物理現實與主觀感受的心理界限,衍生出錯綜復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問題,需要及早預防、提前布局,審慎應對、避免沖突,免得措手不及?!泵鳀|指出。
他認為,人工智能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達到或超越人腦的水平,風險尚處于可控的范圍。將來更大的可能是人工智能與人腦智能有機融為一體,成為新一代的賽博人(Cyberman,人機復合),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人類自身密不可分的有益智產而非傷身資材。
未來人工智能將發展出全新的智能形態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科技輪轉,來解人憂。勞心則肥,勞力則瘦。人智安在,機智何有。意動若可感,交互通接口。吾將傳所思,達所謀,使之心想事成,役物使就,自然人工合一,生機重構。”——明東
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增長*為迅速的熱門產業之一。不過,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仍處于小、散、弱的狀態,高端產業低端化、低端產品產能過?,F象逐步顯現,在研發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難題。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特別指出,我國人工智能未來以類腦智能、混合智能、協同智能、群體智能等前沿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
展望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未來,明東認為,人工智能將是以類腦技術、腦科學技術、腦機智能融合技術為核心,從微觀到宏觀、從結構到功能全面模擬和融合生物智能的全新智能形態。
其中,類腦智能致力于采用硬件和軟件技術模擬人腦的工作原理以實現人類水平的智能系統,構建更高效能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開發全新的神經形態芯片、類腦計算機、神經機器人及類腦智能機器人。
而混合智能則著力于融合生物智能與人工智能,*終實現借助人工智能突破生物智能的局限,發展出兼有生物智能與人工智能優勢互補的新型智能形態。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