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這個小長假,你是否選擇來到海邊輕松一下,又是否點上海鮮大快朵頤呢?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發布預警:近期檢測結果顯示,海虹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已超出安全限量標準2倍以上,如果食用*易引起中毒,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停止。
海虹,又叫貽貝,是北方常見的食用性貝類,浙江與上海地區將其煮熟后的干制品稱為淡菜。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告訴記者,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主要是因為海虹*易攝食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導致體內蓄積毒素,形成貝類毒素。他還提醒,夏季到來,也要小心創傷弧菌。
夏初海虹易染毒
春夏、初秋季節,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赤潮更多一些,而赤潮微藻帶有強烈毒性。因此貝類、魚類接觸、攝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后,會造成大量死亡。“相比于魚類,貝類耐毒性更強,部分染毒后仍然存活,容易被忽視。魚類遇到水質差的環境會游動避開,貝類一般為定著性生物,無法及時移動避開污染水體,更易染上毒素。”陳舜勝表示。
海虹是典型的濾食性雙殼貝類,會通過鰓的過濾攝取水中顆粒物和污染物,其中能夠被識別的雜質以假糞的形式被排出,而其他的粒子則會被送往消化系統中。需要指出的是,海虹大多生活在潮間帶至低潮線附近——這正是赤潮的多發區域。
染毒的貝類被人誤食用后,貝類毒素會在人體內迅速釋放而導致人中毒。“赤潮毒素的種類繁多,食用貝類引起的麻痹性貝毒、腹瀉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和健忘性貝毒中毒都可歸因于赤潮毒素。”陳舜勝介紹。其中,麻痹性貝類毒素被認為是事故發生頻率*高、分布*廣、危害程度*大的一種,其中毒的主要癥狀為:頭痛、惡心、四肢肌肉麻痹、皮疹、發燒、甚至呼吸停止。
挑選貝類有講究
陳舜勝表示,由于無法通過顏色、氣味等外觀判斷貝類是否有毒素,且烹飪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因此食用貝類一定要注意。他建議:赤潮多發期間,市民少食海虹等貝類。消費者可選擇采自海區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食用貝類,有關部門也應加強檢測、監控與監管。
“海虹為海水貝類,如果能用海水、鹽水將貝類暫養一下,毒素稍微會排放掉一些。市民應從大型超市、正規農貿(海鮮)市場等有保障的場所購買,要選擇活力強、無異味的,不要吃死的。”陳舜勝表示,貝類的毒素一般在內臟中較高,食用前要去掉內臟,清洗干凈再煮熟。
還需警惕創傷弧菌
近年來,弧菌性感染發病率逐漸增加,每年幾乎都可見因加工或食用海鮮而感染弧菌的案例。弧菌可生活于海水或淡水,致病多見夏季或秋季。其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創傷弧菌,這類菌喜歡溫暖的、鹽度不太高的江河入海口。每年5-10月海水溫度較高,給了創傷弧菌生長繁殖的有利條件。
“一般在魚蝦等新鮮海產品的表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創傷弧菌。”陳舜勝研究創傷弧菌已經近20年了,對此經驗豐富。據介紹,可能感染“創傷弧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食生的或未經加工熟的海鮮等食源性創傷弧菌感染;另一種感染途徑是破損的肢體接觸海水,或海產品刺傷皮膚而感染。“比如在清洗魚蝦蟹的過程中不小心刺破了手,創傷弧菌‘趁虛而入’的概率就會增加。”陳舜勝說,“海水本身也含有創傷弧菌,當皮膚存在傷口,人又長時間待在海水中,也會加大感染的幾率。”
患者一旦感染,常急性發病,大多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癥狀。一旦診治不及時,感染者致死率超過三成。因此創傷弧菌還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齡、糖尿病、血液病患者感染創傷弧菌易引發嚴重敗血癥。
陳舜勝提醒:食用海產品、水產品,要充分煮熟、蒸透,因為高溫可以殺死細菌。“加工海鮮時要切記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皮膚上若有尚未完全愈合的傷口,也不要接觸海水以及海鮮生物。”而一旦被海產品刺傷或者食用了未經加工熟的貝甲類海產品后出現高熱等癥狀,就要警惕是否被“創傷弧菌”感染,須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