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2%,較7月回落3個點,創5個月以來*低。而50%通常被認為是一個臨界點,低于50%,意味著制造業經濟正在收縮。實際上從今年4月以來, PMI逐月呈現下降趨勢,那么中國制造業目前到底面臨著怎樣的壓力?
訂單銳減,出口企業日子不好過
根據義烏商會的消息,受外需不振的影響,預計今年義烏小商品出口同比將下降15%左右,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減員,甚至關門。吳永青舉例,現在市場上水鉆的價格跟前年相比,價格已經下降了一倍還多。
在義烏飾品專業市場,經營者們普遍認為,產能過剩導致今天的惡性競爭。外貿訂單的銳減而凸顯的產能過剩現象,并不只是飾品這個行業。義烏市圣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介紹,自圣誕用品協會成立的2009年8月,義烏市的圣誕用品企業只有幾十家,發展到2012年則已有750家。今年的出口形勢不好,許多行業的中小企業日子都不好過。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指出,很多產業在過去幾年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產品賣不出去,企業負擔又太沉重,產品賣不出去,上下游的三角債鏈條越來越長,預收的賬款相互拖欠,越來越多。
小型企業在出口寒流中煎熬,那么大型企業的日子又怎么樣?義烏市的浙江巨龍箱包有限公司是當地箱包業的龍頭企業,同樣未能幸免。巨龍箱包有限公司生產經理陶年,對年初的訂單銳減仍記憶猶新。陶年告訴記者, 1~5月份的時候,訂單量跟往年相比降低20%左右。
向松祚分析,出口企業目前面臨外需不振和生產成本的雙重壓力,但是在他看來,今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呈“L”形,這意味著接下來,眾多出口企業仍將面臨一段時間外需不振的嚴峻考驗。
轉型突圍,義烏中小企業闖出一條路
面對這樣低迷的市場環境,義烏的小商品生產商也在想辦法,希望度過難關。
在眾多企業為訂單發愁的時候,巨龍箱包的日子卻從下半年開始好了起來,訂單如雪花般飛來。下半年訂單量開始回升,到現在,他們有點忙不過來,在巨龍箱包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為趕出口西班牙的訂單而忙碌著。
義烏市有400多家箱包企業,每年出口貨柜達800多個。巨龍箱包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寶玲也是義烏市箱包協會的會長,她認為企業面臨資金緊張,和外貿訂單下降的雙重壓力。巨龍箱包在去年年末出現訂單下滑苗頭時,他們就開始想辦法找訂單。從去年下半年10月份開始,他們就在電子商務這一塊平臺投入非常大,當時投資20多萬,針對主要的歐美市場,建立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七國語言的官方網站。邵寶玲把這個七國語言作支持的網站平臺比做“魚塘”,她有很多的魚塘可以釣魚。
邵寶玲這次投入了20萬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下半年,流失的歐美訂單開始回流,并逆勢增長30%。去年,公司開始請專業的團隊打造自己的企業品牌,她的想法遭到了家人和員工的反對。但她堅持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為了配合銷售,邵寶玲打造了20多人的專業設計團隊,并且派員工赴海外參觀學習國外的設計理念,并改變過去過分依賴海外市場的銷售格局。
浙江義烏揚航工藝品公司,把整個工廠都搬遷到了衢州市,而銷售中心、產品展示區以及創意設計團隊搬到了義烏創新園區。為了趕上年末國內圣誕市場的銷售,電子商務銷售團隊正在忙著招兵買馬,他們準備打造10到15人之間電子商務團隊,重點開拓國內市場。去年年末,他們在德國的法蘭克福開了家銷售公司。利潤高了是一個方面,還能源源不斷地吸引那里的訂單,并且更能把握當地人的消費潮流。公司負責人樓魯輝對明年春天的歐洲訂單充滿了期待。
不要學溫水中的青蛙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商戶們所面臨的困境其實正是當下中國外貿企業的生存縮影。他們拿慣了訂單,經過了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對外貿易,變成了制造能力強大,但是創造能力低下的加工企業。
在二三十年前,這樣的企業對于基礎薄弱的中國經濟來說起到了發展經濟、積累財富的作用,但這樣就讓中國制造業不知不覺做了溫水青蛙,當危機真正到來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已經無力對抗世界經濟新的規則。我們看到其中一些企業開始自創品牌,自找出路,這個過程勢必痛苦,甚至有可能失敗,搭上自己在過去若干年所積累的財富。但是,躺在溫水里一定會無力地死去,而奮力一搏則可能天地一新。
對于出口企業如何突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認為,包括義烏在內的國內出口企業,應該盡快由代工到樹立自己的品牌,走國際合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