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的實驗設備配置來看,***、省級的實驗室主要是由國家投資建設的,為進行某些產品的強制性的安全檢驗而建立,設備較先進且自動化程度較高。但由于近年來此類實驗室資金投入不足,設備結構出現老化態勢。其它的實驗室主要針對產品的關鍵性能進行檢驗,客戶對其結果精度要求較高,設備多采用國內外先進設備。但我國實驗室在設備投入方面整體來說,能力不足,設備更新率較低。
近幾年,隨著獲證檢測實驗室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從業人員隊伍和素質呈整體上升趨勢。從人員配置來看,各***
檢測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約占81%,本科學歷占60%,碩士以上學歷占4%,大部分檢測機構的人員比例也能滿足需求。但通過對***、省級、市(縣)級人員比例的對比,發現人員比例存在很大差異,高學歷、高職稱和專業性強的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國家和省級實驗室,而其它實驗室的專業技術人員匱乏,這使得在檢驗領域、各行業的檢測技術學術帶頭人的“領軍”作用不明顯,無法起到對商品質量的良好推動作用。
國內、外檢測行業的對比
國外的檢測機構約在上世紀初起步,80年代產品品質認證就涵蓋了生產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由軍工企業開始實施的品質管理體系認證逐漸進入民用工業,70年代末英國認證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開展了品質管理體系認證工作,使品質保證活動由第二方(顧客)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受到了各方的歡迎,進一步推動了檢測行業的迅速發展。
國外第三方檢測機構多是由國家政府出資建立,例如法國巴黎的BV,是目前全球業務范圍*廣,國際化程度*高的公證性機構,在全球140多個國家設有700個分支機構和實驗室,被160多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認可。德國的TUV業務范圍也涉及到產品認證、體系認證、驗貨、工業服務等方面。美國的UL是一家產品安全測試和認證機構,其完善的質量保證使其成為美國人心目中安全標志的象征。這些國際化的實驗室都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精密的儀表、完善的自動化檢測手段以及實時準確的信息處理系統,科學公正地為客戶提供了可信賴的數據及檢驗結果。同時這些檢測機構擁有高素質的技術人才,主要鉆研產品性能開發、與技術指標相關的各類檢驗方法以及國際標準的制定,為產品質量的提高提供全面有力的技術支撐.
現在國外的第三方
檢測機構成為企業市場準入的一塊奠基石,檢驗結果對于制造商來說是市場競爭的指明燈,相對于我國的商品強制化檢測與企業的被動態度,國外企業更積*主動地選擇進行
第三方檢驗,以便提高產品質量、 追蹤產品性能變化、把握商品市場動向,從而使企業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另外,我國的檢測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檢測手段不完善,甚至有些商品到目前仍沒有行業標準,從而導致某些產品執行標準方面還沒有能力與國際標準齊頭并進,產品質量與國際標準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