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格局將迎來大變革,未來“南豬北養”的局勢不可逆轉。 ?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牧原股份”董事長兼總經理秦英林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南豬北養”大趨勢的形成一方面是出于環保法規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使著整個行業遵循比較經濟優勢進行的選擇,養豬業會向資源化、效益更高的地方進行轉移。
?
牧原股份是我國*大的全自養生豬生產商,公司官網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牧原股份擁有年可出欄生豬千萬頭、年可加工飼料近500萬噸、年可屠宰生豬100萬頭的能力。
?
南豬為何要北養?
?
近些年,我國畜牧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保障了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促進了農牧民持續增收。但作為國人消費的*主要肉類,豬肉在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的比重盡管超過六成,卻也因生豬貢獻了每年全國畜禽糞污產生總量的半壁江山而蒙上了環保陰影。
?
農業部官方數據顯示,生豬基本上貢獻了每年全國畜禽糞污產生總量的半壁江山(47%。
?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提出,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關系能不能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
?
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牧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這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的指導性文件。
?
之所以國家高度重視此事,秦英林表示,這是由中國的發展階段所決定的?!罢缃衲陜蓵限r業部韓長賦部長答記者問說的那樣,‘過去是8億人吃不飽,現在是14億人吃不完?!?
?
秦英林認為,今后農業的發展重點將要由“吃飽飯”向“吃得好”轉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國家政策的出臺也正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過去缺少化肥的時候,經常講“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畜禽糞便是很好的有機肥料,經過環保處理可以和農戶有很好的對接,二者并不矛盾。很多中低產田更是亟待有機肥來提高土壤肥力。
?
不過目前我國仍有40%的畜禽糞污未有效處理和利用,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嚴重污染了環境。
?
近年來,漸趨嚴格的環保政策成為了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
2015-2016年,國家相關部委先后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通知》、《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等文件,對生豬產能重新進行調整,規劃綜合考慮了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消費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將全國養殖區域分為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適度發展區。
?
2017年8月,農業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實現肉類占全國總產量的15%以上的生產目標。這意味著,全國年出欄7億頭生豬的話,至少出欄1.05億頭生豬的東北三省將會成為我國生豬出欄的重地。
?
東北地區也具備一定的資源優勢。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各地區玉米的價差逐步趨于合理,東北地區玉米價格較低,有利于生豬養殖成本的控制。盡管目前東北仍面臨著物流問題,但是在政策的推動下,產業轉移的動力已經大大增強。
?
“南豬北養”環保要達標
?
不過,這需要考慮布局調整可能帶來的污染轉移和環境不公平。
?
此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室副主任金書秦就對**財經記者表示,北方地區的冷涼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年一熟相比南方而言更加不利于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另外,大規模養殖場的存在,有可能導致部分區域養殖密度過大,超出土地承載,造成土壤污染,而在未來“北肉南運”的過程中,這樣的環境風險可能并不會體現在肉價中,因而會造成環境不公平。
?
他建議,**要系統研究各地環境承載力,建立一套考慮環境全要素、突出環境短板的環境承載力核算方法,重新測算各地養殖承載力;第二要按照污染轉移的數量和治理成本,探索區域性生態補償政策,以消弭消費區和養殖區之間的環境不公平問題。
?
此前,全國畜牧總站站長楊振海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之所以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比例還不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當前農牧結合的激勵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
具體來說,就是現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更加專業化,規?;B殖和種植發展迅速,養豬的不一定種地,種地的不一定養豬,種養分離阻斷了種養循環的路徑。受土地資源制約,部分畜禽規模養殖場沒有足夠的配套消納用地,加之缺少支持有機肥生產使用的專項政策,有機肥使用積*性不高,導致種養循環通道尚未打通,糞便出路不暢。
?
正因此,規模養殖場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分成了三個階段:一是保證無污染隱患,再進一步就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第三就是養殖主體能夠產生效益。
?
秦英林介紹,目前,牧原公司的規模養殖場將糞污固液分離,沼液通過鋪設的管道免費輸送到農田上,有機肥則銷往需要的地方。國內多地的規模經營或特色經營,比如東北規模經營的大戶,山西搞蘋果等特色產業的農戶,都特別需要有機肥,甚至愿意承擔鋪設管道的成本??傮w來說,原本只是出于環??紤]處理的有機肥目前已經能夠實現收支平衡。
?
因此,秦英林建議全面推進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大田作物有機肥替代化肥,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有利于實現農產品的“兩增兩減”,即農產品增產、增質,農業生產減化肥、減農藥。
?
消費升級下“外行”敲門
?
受消費升級的影響,中國開始推動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受需求拉動和進口價格優勢驅動,2017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均創歷史新高。在豬肉方面,2017年我國從國外進口了122萬噸豬肉。英國農業和園藝發展委員會(AHDB**出口經理喬納森·??死↗o nathan Eckley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一方面在于國外的產品在價格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就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
?
他以英國豬肉產品為例,自從2012年,中國對英國開放了市場之后,進口漲速飛快。到2017年,英國向中國出口了7萬多噸、價值4300萬英鎊的豬肉產品。不過,大多數都是豬頭、內臟等副產品,也有排骨、五花肉、肘子等部位肉。這些副產品在歐洲是很少人食用,但在國內有著相當規模的消費群體,因此差價就很明顯。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在歐洲不允許使用抗生素,而且當地的豬種優良,育種歷史悠久,以瘦肉型豬為主,再加上小規模養殖,疫病風險小。
?
對于進口食品的增加,秦英林認為,一個開放的中國在與全球接軌的時候,食品進口將會是常態化,同時,這正是有競爭力的企業跟國際上的優秀同行同臺競技的大好時機。
?
他提到,要建立行業自信,如今,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促使了行業的轉型升級。下一步,中國的糧食、肉類產品,會在質量、價格等競爭要素方面,逐步與世界全面接軌,并在不斷的競爭中富有競爭力。
?
互聯網企業高調進軍傳統養殖行業也是當前國內消費升級的表現之一。秦英林稱,時代發生了變化,在關注同行的同時,尤其要關注到當“外行”們跨界做得比內行更好的時候。
?
他認為,傳統養殖業現在正面臨著兩個大跨越:一是傳統產業的機械化、自動化,這一個階段已基本實現。二是智能化,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應用,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變化和發展動力。對傳統養殖業來說,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