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2005年發生的
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隨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就可以數出十多起:福壽螺事件、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陳化糧事件……等等。???
事件頻發
此時此刻,人們還沒有完全從“紅心鴨蛋”風波中解脫出來,新的食品安全事件襲來,人們再次被新的“食品安全恐懼”籠罩住。
12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緊急通知,原因是,部分媒體報道北京、天津等地相繼發現萬噸“陳化糧”,并稱這些“陳化糧”均是“東北米”。
食品專家的解釋是,“長期儲存的陳化糧中的油脂會發生氧化,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醛、酮等物質。儲存時間過長的陳化糧,會殘留一定量的農藥,而且陳化糧會感染黃曲霉菌,繼而產生黃曲霉毒素,長期食用會致癌。”
“陳化糧事件”在“2006年度食品安全記錄冊”上,畫上了一個句號。這個句號也可以是分號,因為,食品安全事件還將在2007年繼續演繹下去。但人們不希望2007年還是食品安全高發年,至少應該看到政府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來抑制住食品危機蔓延的態勢。
監管不力
許多輿論都在質疑:回顧即將過去的2006年里,不斷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多少是監管部門事先發現的呢?
答案是:大多數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先由媒體發現后揭露,政府監管部門后續跟進處理。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無疑是老百姓*為關注的民生問題。但是,過于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讓人搞不清楚什么東西該吃什么東西不該吃。人們不禁發問:中國還有多少不安全食品?我們的職能監管部門到哪里去了?
一位資深食品專家告訴《財經時報》,不是我們沒有監管部門,而是我們的監管部門太多了。這位專家進一步解釋:中國實行的分段監管制,使得在行政監管上出現了空白地帶。“這是禍根所在。”
《財經時報》了解到,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共由23個部門來進行管理,其中由7、8部門來主抓。比如一頭豬,飼養用的飼料由農業部主管,屠宰由商務部主管,檢驗檢疫由質檢總局和衛生部主管,市場流通部分由工商部門主管。
按專家的說法是:管的部門多,反倒管不好。出了事情,各部門之間又互相推卸責任。難怪這位專家說,在“紅心鴨蛋”從飼養戶那里到市場上去銷售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部門監管到位了,也不會出現“紅心鴨蛋”上老百姓餐桌的事情。
這位專家建議:必須像日本、美國等國家一樣,有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來統一協調食品安全的工作。?
蘇丹紅、孔雀石綠等專業術語,在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來說,是近兩年才認識并了解的概念。《財經時報》了解到,蘇丹紅和孔雀石綠都是英國**個查出來的。
專家認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在標準方面總是跟在別人的后面。中國應盡早建立自己的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這是判定食品是否安全的基本依據。”
專家解釋說,受“惠”于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現在的中國消費者,已是“談虎色變”甚至“杯弓蛇影”。消費者往往武斷認為,食品里檢出某種成份就視為不安全。“其實不然,有些成分要看含量標準,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可以。”
不過我們現在的檢測力量得到加強了,檢測標準也跟國際標準也越來越接近了,“這是好事。”《財經時報》了解到,食品藥品安全即將納入中國“十一五”專項規劃中。該“規劃草案”已送報國務院審批,預計明年全國人大審批后即可實施。
專家點評
孫颎:相關法律將加速出臺
中國的食品安全多發與中國的特殊國情不無關系。
中國有2億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因此“非主觀性”使用違規飼料和添加劑的“可能性很大”。
在食品的加工上,中國現在有100萬個食品企業,其中正規大企業占不到3%,10人以下的不正規食品加工作坊占75%。而監管部門往往“抓大放小”,“小的抓不過來,只好抓大的。”
中國近期出現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檢驗部門原來的抽查比例是10%,而現在的比例是30%,因此發現出來的問題也相應多起來了。
展望2007年中國的食品安全,政府應該加強專項整治的力度,重點打擊不法商販。而且中國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也有待加強。應該做到,要讓違法成本遠遠高于企業的利潤。
另外,中國食品監督的相關部門,應該好好考慮完善食品安全監督機制,食物的生產鏈很長,沒有一個統一協調的部門是不可以的。
“食品藥品安全‘十一五’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明年全國人大通過后有望實施。準備了2年之久時間的《食品衛生法》,尚處于激烈的討論論證階段,由于各方意見不統一,目前還不好預測具體實施的時間。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