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制鞋流水線更新升級后,能節省8個人的用工量。一個工人的年*低成本要5萬元,這樣一年就能省40多萬元成本。這是奧康鞋業通過技術升級追求高效生產的預計成效。奧康從意大利、德國、捷克引進500多臺先進生產設備外,還引進了先進的工藝流程和管理方式。
900臺工縫設備,一次性加裝伺服節能馬達進行改造,按全部機器每天8小時運行計算,年節電約為22萬千瓦時。這是巨一鞋業之前對生產設備進行節能改造取得的效益。
在土地資源緊缺,人工成本不可逆轉地上漲,原材料也漲價的情況下,溫州一部分制造業企業認識到,再想以攤大餅式地擴量求發展已沒有空間,企業只能向技術升級、向精細管理要效益。
上個月,巨一集團被省經信委、省環保廳授予“2011年度浙江省綠色企業(清潔生產先進企業)”稱號,以表彰企業多年注重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的生產方式。
作為溫州**家引進全套流水線的制鞋企業,巨一深切體會到技術升級和精細管理對企業帶來的持續性效益。早在2008年,巨一便倡導持續性清潔生產,強化電耗、水耗、原材料使用等指標考核。至今,企業每個月要召開一次成本分析會,通報當月成本情況,并結合實際開展成本控制辦法大討論。近幾年,公司引進激光機、全自動釘扣機、自動車線機等設備,對流水線進行整體換代升級;采用電腦控制的工序生產皮鞋,各類生產文件僅需硬盤保存,*大程度地減少了對生產空間的需求;生產方式改進后,既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效率,效能比溫州鞋類出口同行高20%。
巨一集團宣傳科人士轉引公司高層的觀點說,企業在現有生產資源下,不會尋求擴大用地規模的方式來擴大產能,而是將不斷挖掘現有資源,通過技術升級和重構生產流程的方式來提高產量。
作為全國制造業先發且集中的地區,溫州企業在過去10年繁榮期,普遍熱衷以外延擴張為主的增長方式,實施以擴大生產能力為主的企業投資。據統計,在過去的3年中,溫州新建擴建類項目完成工業投資250億元,占到全市工業投資的76%;而單純設備購置和內涵技術改造僅完成42億元,占工業投資比重不到13%。
但現在形勢變了,如今是要地沒地,能耗嚴控,各項成本普遍上漲。據了解,全市用地指標數量受到嚴格控制。目前,溫州每年的工業用地需求達2-3萬畝,但實際每年供地僅幾千畝。2011年,為7700畝。2010年,為5000畝。其次是征地嚴格控制,即占用一畝農田,必須補上一畝農田。一些地方已到了有指標也無地可用的境地。另外,溫州環境容量本身相對較小。按照國家有關能源消耗總量年增速控制在5.4%之內的要求,2012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約156 0190 2607萬噸,則下一年只能增90多萬噸,但一些新上的大項目,投產后年新增用能為60萬噸。此外,全市規上小型工業企業平均利潤3-5%左右,難以支撐20%左右的用工成本上升及10%左右的原材料成本上升。
“技術升級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流水線不僅能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也能讓企業更具實力面對多變的市場環境。” 在去年年底奧康“國際標桿工廠”建成投產時,奧康鞋業一高層人士曾如此表示。
去年6月開始,奧康鞋業投入大量資金對原有生產車間進行全面升級,除了從意大利、德國、捷克引進500多臺先進生產設備之外,還引進了先進的工藝流程和管理方式。奧康千石制造基地機電管理處處長蔣平透露,采用精細化管理之后,一條流水線能省8個工人,光是工人工資,每條生產線一年至少就能節約40萬,整個車間就能節約兩百萬的費用。這樣下來再加上在用電、機器維修等方面的成本減少,預計每條生產線平均降耗20%-30%。
盡管很多制造企業已主動選擇向技術和管理要效益,但目前溫州一些企業仍停留在擴張規模的老套套中,從而在政策上陷入被動的局面。據市統計局的信息,全市仍有近四成的企業能源資源產出未達到產業能效標準,規上未達標的企業有1580家。這些企業將面臨著產業節能環保政策的倒逼壓力。
業內相關人士建議,技術升級改造具有投資省、技術新、消耗低、實施快、效益好的特點,是當前廣大中小企業應對危機、促進增長、改善結構的重要手段。目前,政策層面會繼續鼓勵企業擴大引進先進設備,提高自動化裝備水平,積*應對勞工成本高企;適度放寬工業用地容積率,鼓勵企業實施“零增地技改”,建造多層廠房,提高單位用地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