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4-02
截止上個月,3月1日-3月31日,全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103965例,波及了29個省份,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這其中,吉林省疫情仍處于發展階段,上海市疫情正處于快速上升階段,*近全國報告新增感染者90%來自這兩個省市。
而在昨天4月1日,上海就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60例,無癥狀感染者6051例,可以說疫情仍然是不可小視。
可就在國內疫情還在肆虐同時,英國又傳來了壞消息。據英國太陽報3月28日報道,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證實,目前已監測到一種新的新冠病毒突變株,名為XE,這是兩種奧密克戎子毒株的重組變體。目前已在英國境內發現了637例這種病例。
這個病毒的再升級真的只是偶然么?小檢認為不是。現在歐洲奉行的是開放政策,所謂群體免疫,而同時這也為病毒的快速傳播提供了1個非常合適的溫床,俗稱“養蠱”。
而在這種溫床之下,不同毒株之間的競爭也就更加激烈。以英國為例,英國目前主流毒株是Omicron,其中還有一小部分的Delta,以及其他小部分都算不上的其他分型,*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早就不見了蹤影。而Omicron里邊又分成了BA.2和BA.1,其中BA.2又以**的優勢**。
所以在這種激烈競爭狀態,Delta也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水平,來延緩當下的頹勢。比如引入Omicron的先進經驗,改換了來自于Omicron毒株的S蛋白,產生了德爾塔克戎,代號XD。
小檢也并不是專門研究疾病方面的,但有一點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在變異發生率一定的情況下,病毒的復制次數與變異發生的次數正相關。
換句話說,病毒復制得越多,則變異發生得越多。
要想病毒復制次數增加,有2個途徑,一個是增加存活時間,比如在同一個人身上感染個一兩個月,不停復制,總會發生一些突變,另一個是增加感染人群數量。
但在實際情況中,途徑1是不現實的,因為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會努力清除,就算清不了,也有外界的醫療干預幫忙。因此途徑2才是新冠病毒不停發生變異的根本原因。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覺得這都是輕癥,無所謂的,但也請大家都別忘了,這是疫苗作用,很多人都打了第1針第2針,香港疫情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很多人都信了一些外媒的邪不去打疫苗,中招之后病情迅速惡化,以至于需要入院的重癥患者多得只能堆在醫院的露天場所里面。
可以這么說假設沒有疫苗,以新冠病毒現在的傳染力和毒力,扔到當初的武漢去,怕不是分分鐘短短幾天就能淪陷了,這封城都來不及。
在國外抗疫不徹底,就是徹底不抗疫,這中間既有政府對經濟數據的追求,有出于政治考量不愿意學習中國經驗的原因,也有經濟體制和基礎無法支撐清零代價的原因,還還有有國外民眾不配合的原因,多重原因一起,導致了感染人數遲遲降不下來。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就不怕病毒的復制次數降不下來,更不怕病毒不變異。
在疫苗和感染人群長期存在的作用下,就會給病毒施加一個選擇壓。因為疫苗會增強人體識別病毒的能力,因此一旦感染,很快就會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并清除。
若是如此小檢認為結果只有1個:那就是免疫逃逸能力更強的毒株才會在免疫系統的絞殺下存活下來。同時加上松松垮垮的抗疫措施,讓具有逃逸能力病毒可以傳播出去。
然而,病毒發生變異的時機和方向,都是隨機的,完全有可能變異出一個逃逸能力強,毒力也強的變種。比如西班牙大流感,一共有3波,其中第二波*強,光是在1918年10月,美國就走了20萬人。因此,只要不清零,這種風險就一直存在。
病毒不受控制,肆意傳播,會大大提升變異機率。變異后的病毒不可避免會降低原有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有效性。這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不斷加強研發,提升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病毒不斷變異,又會削弱疫苗和藥物效力。
一般來講,人類對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速度往往趕不上病毒變異速度,這就造成病毒持久困擾人們。特別是病毒變異充滿未知風險,萬一發生致命性突變,會給人們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
所以說,“與病毒共存”是有前提的,即病毒不變異或至少別變太壞,否則“與病毒共存”就變成人類的一廂情愿。
再說白點,“與病毒共存”就是“躺平”,就是放棄抵抗,就是舉手投降。
而當下我們所堅持的“清0”政策就并非如此,就是在“以人為本”的邏輯之上進行的,所有“與病毒共存”都是被動的,都是迫不得已。美國也好,英國也罷,它們原來也不想“與病毒共存”,但確實防不住,“共存”就成了防控失敗后的無奈之舉。
可在我們中國,我們不會無奈,因為我們別無他路,我們只有1條出路,那就是堅決抗疫,并且抗疫成功!
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間能好好配合基層抗疫工作,堅持居家隔離不出門,爭取早日清0,早日回歸到正常的工作中去,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建設我們這個社會,建設我們這個國家!
以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